栏目导航

四强化四夯实 以党建引领促民族团结进步 工作走深走实

小坝社区成立于2005年5月,辖区面积0.46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等32个民族1.09万户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2467人,占总人口数的8.2%。社区党委下设13个党支部,党员360名。近年来,联盟街道党工委、小坝社区党委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以“家文化”为切入点,培育“幸福小坝‘家’文化”品牌,建设基层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园,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党建+组织引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政治基础。

  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工作制度,压实具体责任,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各社区党委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统筹负责抓党建促民族团结相关工作,制定出台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系列制度文件,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具体措施和任务。

  以社区党委为龙头,加强庭院党支部、“两新”党组织、青年人才党支部、庭院离退休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进一步充实社区“大党委”朋友圈,联合驻区20余家党委党组织,全面落实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制度,将少数民族管理服务、民族团结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治理和服务,建设庭院“向心亭”“聚民亭”,组织幸福圆桌会、月光院坝会、庭院坝坝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各民族群众参与到民族团结阵地建设、政策宣传、社区治理等活动中,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建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格局。

  二、强化“党建+氛围营造”,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用好“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网络平台,组织社区干部、党员群众广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提高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在小坝社区设置民族团结誓词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活动800场次,近万人参加签名宣誓。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开展“感动新小坝 最美社区人”评选活动,选树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在社区周边、各小区设置“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标语、宣传栏、景观小品,营造同心向荣、融荣与共的浓厚氛围。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中心站、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文明大讲堂等平台,向居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社区民族团结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一心向党、爱国奉献、团结到底、命运与共、坚守初心、奋斗筑梦”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植入辖区各民族心间,引导各族群众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大家庭。

  三、强化“党建+共建共治”,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

  以空间换服务不断延伸社区服务触角。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整合工青妇等群团资源,联结辖区公共单位,培育服务群众的“多元邻里坊”融荣与共实践阵地。在460余

  平方米的场地空间内,引入爱心超市,开通民族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将销售纯利润的10%滚存至“小坝邻里基金”,用以帮助辖区各族困难群众;设立“蜂享驿站”快递小哥等行业劳动者休息区,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阅读、充电等温馨服务;开设“童萌亲子园”,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早教技能培训,让全职妈妈们学习早教技能并以此重返职场,解决全职妈妈“工作就没法兼顾孩子”的就业困境,同时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普惠性早教服务。联合辖区爱心企业开设“石榴花开•幸福食堂”,组织辖区公共单位、企业、个人捐款捐物,为社区内生活自理有困难的47名60岁以上的孤寡、空巢、特困和残疾老人提供免费或低价的优质中晚餐服务。联合市妇幼保健院、药店等辖区医疗机构,搭建起“多元联盟健康小屋”,不定期开展保健、急诊、口腔、营养等义诊及健康讲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设立民族政策法规服务窗口,为各族居民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劳动技能培训、社区医疗服务、法规政策宣讲等服务,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再创业就业、就医就学、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居民享受同政策、同待遇。

  以互嵌式发展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与来自昆明、曲靖、大理、楚雄等地的33个社区共同签订了《探索“中国式幸福平安社区”创建“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跨区域大联盟”协议书》,探索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协作;与盘龙区挂钩帮扶的磨憨镇尚冈村各族群众开展交流活动,社区工作人员身着民族服饰,与磨憨镇傣族阿哥阿姐一起,在小坝“家”文化广场举行升旗仪式,诵读民族团结誓词,交流分享社区治理工作的经验。与楚雄州牟定县米村开展“同谱团结曲,共叙民族情”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交流活动,签订“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协议,37名各族青少年在小坝社区开展重温民族团结誓词、齐声唱响“爱我中华”系列活动,促进两地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切实引导各族青少年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少年中间绚丽绽放。

  四、强化“党建+文化传承”,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基础

  厚植社区“家”文化理念。围绕“6个家”文化主题,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各族群众“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服务之家:一张微笑的脸迎接每名来到社区的群众,社区践行服务理念、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动员社区能人参与社区治理,促进服务能力提升。回忆之家:动员社区各族群众收集、展示老物件,讲述背后的故事。粮票、纸币、老钟表、收音机等老物件如同“时光的刻度”,承载着各族群众的生活印记,吸引更多群众“回家”看看。团结之家:搭建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平台,陈列不同民族服饰、书籍、乐器、生活器具等物品,让群众领略和传播云南璀璨的民族文化。截至目前,已举办民族手工制作、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文艺演出等20余场专题活动。非遗之家:社区与昆明市7名非遗传承人签订了“非遗大师入驻社区”合约,围绕非遗技艺传授、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让各族群众直观、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截至目前,先后开展“剪纸”“拓印”“掐丝珐琅”“拼布绣”等各类非遗文化主题活动一百余场,累计惠及群众六千余人。文化之家:邀请书画艺术家为社区居民讲授课程、开展书画鉴赏活动等,提升群众审美情趣,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引导群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学习之家:多渠道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捐赠、采购等方式建立社区图书角,定期新增党内刊物供群众阅读,让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与爱国精神。

  打造“坝街”民族文化街区。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居民衣食住行之中,将儒家八学“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理念以巧妙的视觉设计打造“家”文化街景。以展示儒家典籍、民族一家亲的木雕、石雕、对联等文化元素为基础元素,围绕青花瓷、苏绣橱窗设计,手绘模拟出的老式裁缝铺、汽车站等情怀元素打造“网红”打卡点,开放街区沿线小花园,为社区居民日常交流、文化体验解锁新方式,“坝街”民族文化街区已成为增进社区邻里情,传递社区“团结之家”文化氛围的典型案例。

  拓展“西村共乡邻”传统文化内涵。以“耕读传家”为核心,将小坝西村原杂乱单车棚打造为多功能文化空间。以居民手绘图景、民族老式物件装饰等方式,延伸小坝村农耕文化,以坊为图、以堂聚心。开展“小坝西村共乡邻文化惠民项目”,发掘社区文艺骨干力量,组建小坝“家”文化乐队、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队、小坝社区五级治理文艺队、麻线营小区文艺队等10余支业余文化队伍,开设“西村共乡邻”小剧场,围绕小坝社区的人和事,创编小剧目,讲好小坝故事,让社区群众走进剧场、走上舞台,主动融入“家文化”。充分利用辖区资源,在联盟小学举办“樱花节”,在家文化广场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晚会、“民族团结百家宴”、民族传统文化趣味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居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断促进邻里情感交流,强化居民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形成文明、融洽的邻里关系。


关于我们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滇池校区),简称云大滇院,是由云南大学申办并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2000 年,经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省计委批准建立一所公办民助的新型综合二级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2001 年,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办。2004 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独立学院。根据学校信息显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 8748 万元,藏书 309.8 万册;有 12 个二级分院、2 个公共教学部,50 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 1180 人,引进高层次人才 100 余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 40.7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 68%。有云南省级教学名师 4 人,云南省级教学团队 4 个。
联系我们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学思楼101室

17687004719

2336821836@qq.com